发现落基山岩蝗的冰川湖
洛克伍德不久之后来到了那里,他欣喜地发现,确实这里的冰川保存很完整。
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蝗虫的尸体。
经过确认,这正是曾经的落基山岩蝗。
最终,洛克伍德的团队发现了130具保存完好的遗骸,每一个蝗虫尸体都被编号并干燥保存。
根据洛克伍德的推测,大约在1600年左右,当蝗群迁徙到此处时,有一些蝗虫被吹进山谷之中,其他的一些在降落到冰川之后因低温死去,冰川就此埋葬了它们。
伴随着寻找到落基山岩蝗的尸体,很多问题随即迎刃而解。
通过DNA分子的比较,确认了落基山岩蝗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非其他蝗虫的特殊类型,这也正式标志着落基山岩蝗已经灭绝。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洛克伍德给出了他的答案。导致落基山岩蝗爆发的原因和最终让它灭绝的原因,其实都是同一个,那就是人类的活动。 07
从18世纪末开始,大量的移民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了美国,不断由东向西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就是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
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被欧洲殖民者占据,曾经绵延千里的草地变成了带围栏的庄稼地。
原本拥有广大生存空间的落基山岩蝗,也不断在与人类接触过程中不断缩小自己的领地。蝗虫的迁徙习性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也是物种延续下去的一种努力。
根据史料,落基山岩蝗每一次造成的灾害,都与“西进运动”的进程有关。
第一次蝗灾,是在1819年左右发生在美洲的红河谷区域,尚且处于美国的中部地区,到了1855年左右的蝗灾,范围已经是在美国西海岸的地区了,到了1874的这次著名蝗灾,不仅仅美国西部是重灾区,范围也从靠近美国和加拿大的区域往南拓展到了靠近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州了。
洛克伍德发现,虽然落基山岩蝗会为了生存到处迁徙,但它们对于产卵的环境要求非常严苛,产卵地点的土壤紧实度、含盐量和含水量都必须刚刚好,落基山岩蝗才会进行产卵。
所以它们尽管跑遍了北美洲,但在产卵期间还是会回到落基山山脉附近。
而就在20世纪初,伴随着美国西部发现了黄金,“西进运动”也来到了最高潮,不仅是矿工,还有很多农民同样来到了落基山山脉的河谷地区。
原本无人问津的土地,改造成农田,来养活蜂拥而至的矿工。于是,落基山岩蝗悄然产卵的地区,同样被人类所踏足。
伴随着农业种植,土地被翻动、踏平、火烧、水淹。根据当时的报告,曾经有农民在当地,每平方米就发现了大约10万只的蝗虫卵。数以万亿计的虫卵,就短时间就被清除。
不仅如此,伴随着人类的到来,也深刻地改变了这片区域的环境。
人类在这里种植杨树、苜蓿等原本并不存在的植物,即使有一些蝗虫能够侥幸孵化出来,也不得不去啃食陌生的植物。
正是在多种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落基山岩蝗成为了唯一一种被人类灭绝,被定义为害虫的生物。
或许,站在人类的事件,这样的害虫灭绝并不是一件坏事,自1902年之后,北美洲享受了上百年没有蝗灾的日子,也很快让美国成为了农业强国。
但一个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的物种,它的消失就真的值得庆祝吗?
作为当地食物链的底层,落基山岩蝗的消失同样导致了很多其他物种的减少乃至灭绝,就比如北美洲曾经生活过一种叫做爱斯基摩杓鹬(yù)的鸟类,它曾一度是北美洲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而落基山岩蝗正是它的主要食物。
伴随着落基山岩蝗的消失和人类的活动,这种鸟类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在1981年之后,人类就再也没见过这种鸟类了。
人类的到来,不仅仅是落基山岩蝗和爱斯基摩杓鹬受到影响,原本生活在这片区域的美洲野牛、河狸等动物,数量同样也大幅度减少,曾经热闹的荒野变得越来越无趣和单调。
假如我们站在更高一点的视野,如果物种不仅仅是一群可以延续基因的个体,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呢?
落基山岩蝗是一个巨大且非周期性的能量流,它们确实会毁灭很多区域,但将时间和空间尺度放长,它们何尝不是让能量进行转移的载体呢?
在很多经历过蝗灾的地区,蝗虫最终死去的尸体会成为土壤中的肥料,正如同山火在烧尽森林后,产生的灰烬滋养新一代植被一样,蝗灾也能带来新的气象,经历了蝗灾侥幸存活的植物,往往也有了更强的耐受性,这或许就是产生新变化的一种可能吧。
而落基山岩蝗的灭绝,让这样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
"You Heard That Right. An Opera About Locusts". Wyoming Public Media. https://www.wyomingpublicmedia.org/open-spaces/2018-09-14/you-heard-that-right-an-opera-about-locusts
Lyons, Chuck (5 February 2012). "1874: The Year of the Locust". HistoryNet.https://www.historynet.com/1874-the-year-of-the-locust/?f
郭郛.中国飞蝗生物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Wei, Jianing, et al. "Phenylacetonitrile in locusts facilitates an antipredator defense by acting as an olfactory aposematic signal and cyanide precursor." Science advances 5.1 (2019): eaav5495.
Lockwood, Jeffrey (February 3, 2003). "The death of the Super Hopper". HighCountryNews. https://www.hcn.org/issues/243/13695
Lockwood, Jeffrey A.; Debrey, Larry D. (1990). "A Solution for the Sudden and Unexplained Extinction of the Rocky Mountain Grasshopper (Orthoptera: Acridida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 (5): 1194–1205.
拜李赞. 19 世纪后期北美大蝗灾述论[J].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20(2): 95-105.
Casto S D. The Rocky Mountain Locust in Texas[J]. South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2007, 111(2): 18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