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要变天了
这几天看到的两个新闻。第一个是武汉,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投入了几百辆无人驾驶网约车,已经累计完成500万单。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711%2Fbacd9842j00sgfr8o00u4d000u000jw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越来越多的乘客选择坐无人出租车,车内干净安全,而且花费还比网约车、出租车低。
老百姓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然是便宜省钱更好。
据说武汉当地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严重不满,甚至写公开信抗议,建议取消萝卜快跑。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711%2Fc564dd4bj00sgfr8n003zd000u000zl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这让我想起来十年前,网约车滴滴兴起,迅速抢占出租车市场,当时一个老司机对我说,滴滴是黑车,国家一定会打击的。
现在这波困境,轮到了网约车司机。但绝望的是,这次和他们抢生意的,变成了机器。
另一个新闻是,广州交通部门最新统计显示:
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广州报备网约车数量从9.74万辆增至12.12万辆,注册驾驶员从12.91万增至13.85万。
与此同时,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则从14.21单下降至12.22单,日均营收也从343.34元降至311.63元。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711%2F58dd4b48j00sgfr8n0025d000h700lx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这意味着,一些网约车司机,即便是一天也不休息,在未扣除用车成本的情况下,月收入也不到1万元。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网约车司机严重过剩。
根据交通部数据,2020年底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289万人,2021年底394万,2022年底509万,2023年底657万。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711%2F64fb7dfaj00sgfr8n0018d000hs00n0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网约车司机的涌入明显加速了,单单是2023年一年,我国新增网约车司机高达148万人,三年时间总人数增长了127%,
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网约车总订单量约83.77亿单,2022年69.71亿单,2023年增至91.14亿单。
近三年网约车总订单量,仅增长了8.8%。
总订单量增长了8.8%,网约车司机却增长了127%,结果就是平均到每个司机的单子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
说白了就是,网约车运力严重饱和。
从去年开始,就有很多地方发布了网约车饱和预警,一些地方甚至暂停了相关证件的核发。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711%2F54f178c3j00sgfr8n000yd000u0009b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然而并没有太大作用,网约车司机的数量,还在飞速增长。
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求职的人增多了,一些人灵活就业,选择跑网约车。
最近有个很火的“中年人,三出路,九选择”。
不甘心的,可以选择“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自媒体。
体力好一点的,可以选择“铁人三项”:外卖、快递、网约车。
年纪大点的,可以选择“吉祥三保”:保安、保洁、保姆。
对很多求职的中年人来说,拉不下脸跑外卖,那么网约车就成了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门槛不算高,只要有驾证就可以,顶多就是再交点押金。
一个月跑个大几千,可以覆盖掉一个工薪家庭的开支了,生活基本是能保障的。
在一定程度上,网约车是中年男人最后的尊严。
但现在,这个脆弱的尊严,越来越难维系了。
司机越来越多,单子越来越少,以前一天能跑500,现在拼死拼活跑300,只能拼命内卷。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说是网约车打到臭车的概率越来越高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711%2F120152c1j00sgfr8n000pd000p1009l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因为很简单,一些司机长时间生活在车里。
为了省钱,不租房子,长期睡在车里,从早高峰跑到凌晨,一天跑17、18个小时是常态。
为了赚到钱,几乎在车内解决吃、喝、睡的问题,以便有更多时间跑车。
食物残渣的气味,几天不洗澡的体味,司机习惯了,车也变臭了。
所以,哪怕各地一再提醒,网约车已经饱和,但没有用,各细分行业萎缩带来的求职人群还在不断涌入。
他们不是不知道饱和了,也知道收入在下降,但他们没得选,毕竟收入少点总好过没收入。
可现在更大的危机出来了——原定的求职自留地,成了人工智能突破的赛道。
人与人之间的内卷,已经疲惫不堪了,结果人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人工智能这个搅局者,却先一步来了。
网约车利用网络优势,盖过了传统出租车,可现在的无人驾驶,却是降维打击。
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级。
AI不需要休息吃饭,也没有情绪,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最恐怖的是它还在不断迭代进化中,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使用场景越来越多。
这就像《权力的游戏》,人类之间的战争尚未决出胜负,异鬼却先一步来了。
顺带提一嘴,武汉“萝卜快跑”订单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乘客的平均满意度高达4.9分,其中5分满分好评占比高达94.19%。
在网约车司机吐槽赚不到钱,平台抽成越来越狠的时候,他们突然换赛道了,改剥削机器了。
你说怎么办?
平台从来都是冰冷的,要么是利润驱动,要么是数据驱动,反正肯定不可能是司机福祉驱动。
AI带来的不是什么“相对失业”,而是从低端到高端的“绝对失业”。
时代的车轮碾过时,每个人都以为他是看客,甚至还拍手称快,直到连他自己都淹没在那车轮之下,发不出一声来。
所以我希望,在冰冷的技术之上,有更高的意志去引导——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基本的福利保障也不要落下。
有时候,技术飞奔的速度太快,需要等一等那些脚步慢的人。 滴~老年卡,打卡成功!楼主辛苦了,祝楼主:万事如意🧡,打卡时间:2024年07月11日 11:17:23 滴~稀有卡,打卡成功!楼主辛苦了,祝楼主:工作顺利🧡,打卡时间:2024年07月11日 11:22:27
页:
[1]